2006年福建省高中会考考试大纲
地理学科
一、 命题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2002年4月第1版)。
二、 命题原则
1.体现素质教育的性质,适当渗透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和谐地发展。
2.反映高中会考的水平性考试性质,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3.遵循《2006年福建省高中会考考试大纲(地理学科)》的精神与要求,不超纲。
4.难度适中,适当增加试题的开放性,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三、 适用范围
全日制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含同等学力的学生和社会考生)地理学科会考。
四、 考试范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下册)
五、 内容和目标要求
㈠ 目标要求的层次:
高中地理会考的目标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识记:指对地理概念、事物、数据、现象、分布的认识和再现能力。
2.理解:是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成因、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应用:这是目标要求的较高层次,是指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图文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㈡ 具体内容及其要求: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 识记:
1. 天体的概念;星云、流星体及彗星;日地距离;九大行星的名称、位置及特征。
2. 太阳的主要成分和表面温度;太阳常数;太阳的外部构造。
3. 宇宙探测发展概况;宇宙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4.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速度。
5. 节气;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 理解:
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空间垃圾的产生及危害。
4.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恒星年和回归年的区别;黄赤交角的产生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
5.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与联系。
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或季节)、空间(或纬度)变化的规律。
◆ 应用:
1.能用简表或图式正确表示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2.能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能据图说明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的基本情况;能应用黑子相对数曲线和年平均降水曲线图,说明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
4.能正确绘出地球公转轨道图,并在图上说明近日远日点的位置和日期、二分二至点的位置和日期。
5.能联系实际说明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如流水、风等)方向是如何偏转的。
6.能据图说明地球上下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第二单元 大 气
◆ 识记: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大气垂直分层的名称。
2.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的保温效应;全球的热量平衡。
3.热力环流;等压线和等压面;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
4.气团及其性质分类;锋面及其分类;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
5.气候的概念及气候要素;气候和天气的区别;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
6.我国酸雨的类型;我国酸雨区的分布。
◆ 理解:
1. 低层大气主要组成物质的作用;大气垂直各层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2. 辐射波长与物体温度的关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4.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气压带、风带分布的规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对季风形成的影响。
5. 冷锋、暖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状况;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与锋面的关系。
6. 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素——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
7.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措施;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危害;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
◆ 应用:
1.能联系实际说明人类活动大气造成的污染。
2.能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的保效应理论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能根据全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说明各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3.能绘制简图说明城市风是怎样形成的。
4.能根据亚洲季风图,说明亚洲1月、7月风向的季节变换情况;能联系实际说明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影响。
5.能运用简易的天气形势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天气的关系;能正确判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并在图中绘出某一地点的风向。
6.能画出简单的气候因子关联图,并据图说明影响气候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资料(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能据图(资料或数据)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征。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 识记:
1.常见的矿物、岩石;岩石按成因的分类。
2.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及主要表现;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边界。
3.海水热量的收入与支出;海水盐度与大洋平均盐度。
4.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和潮汐的概念;洋流的概念、分类及成因。
5.生物圈的概念。
6.土壤的概念、土壤的肥力特性。
7.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 理解:
1.地壳物质的大循环。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3.褶皱的概念与基本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外力作用与地貌。
4.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
5.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6.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7.土壤的形成及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规律。
◆ 应用:
1.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概括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及意义。
2.能用板块构造观点解释海陆变迁和山脉的形成。
3.能举例说明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趋利避害的措施。
4.能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图,正确填绘洋流,并能说明其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 识记:
1.气候资源及气候资源的特点。
2.气象灾害的概念;主要气象灾害的种类。
3.海洋资源的类型;世界主要渔场的分布。
4.海洋空间的范畴;港口的概念。
5.陆地资源的特点。
6.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点。
◆ 理解:
1.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2.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应用:
能根据常见的地理数据表示形式,学会表示某一种地理事物的“量”所需要的图示方法。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 识记:
1.农业生产的概念。
2.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3.世界水稻生产的分布;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的国家;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的国家;混合农业生产主要分布的国家。
4.工业的投入及产生的用途;按投入主要因素的工业分类;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及出现的主要工业部门。
5.五种不同的区位因素影响指向型工业;社区、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6.工业联系的五个方面(加工过程、工业产品、地域空间、生产流水线、信息);工业地域形成的两种类型及条件。
7.鲁尔区、英国中部、美国东北部等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
8.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普拉托工业小区发展的模式;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 理解:
1.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的产出及用途;区别种植业与畜牧业、粗放农业与密集农业、自给农业与商业农业。
2.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因地制宜;社会经济条件的多变性;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影响最突出;世界范围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形成。
3.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
4.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混合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
5.工业的投入主要因素要因地、因时、因部门而异;三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6.鞍钢和宝钢的区位特点和比较;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7.工业集聚形成专业化生产的条件。
8.鲁尔区区位条件;鲁尔区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
9.“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硅谷”的主导工业及在世界的地位。
◆ 应用:
1.能联系家乡的主要农事及时间,说明家乡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和主要生产类型。
2.能结合实例简要说明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3.懂得分析说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牛业发展的现状。
4.懂得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越区位条件以及墨累一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优点限制条件。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 识记:
1.聚落的概念;聚落的类型;城市出现的时间及第一批城市分布地区。
2.平原地区、中低纬地带和河流两岸的一些主要大城市。
3.世界及我国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和宗教因素而形成的城市。
4.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措施。
◆ 理解:
1.乡村和城市的形成条件。
2.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3.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和宗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 应用:
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城镇发展的情况,如人口、建筑、产业规模等。
2.能综合分析当地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 识记:
1.五种交通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2.邮政通信的特点及业务范围;电信通信的特点及业务范围。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3.公路建设;航道建设;港口的基本特征;汽车站的建设;航空港的建设。
4.电子通信的起源与发展;计算机在电子通信中的地位;多媒体技术及信息高速公路;电子通信的广泛运用。
5.商业中心的形成:商业街和商业小区;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
6.全球经济联系的发展;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对全球经济联系的促进。
7.发达国家出口与进口的主要商品;发展中国家出口与进口的主要商品。
8.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主要国际金融中心。
◆ 理解: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2.影响京九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3.理解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4.理解城市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明确城市道路网的差异及其同遵循的原则;了解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办法。
5.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组织。
6.明确世界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地位;加强“南南合作”与进行“南北对话”。
◆ 应用:
1.能根据图表分析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区位要素。
2.能根据图表分析我国主要港口的区位因素。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识记:
1.人类对环境的依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3.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4.传统经济模式引发的环境问题。
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理解:
1.说明人为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2.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的地域性。
3.理解资源枯竭的原因。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4.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谋求人地协调。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理解公众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与行为的关系。
5.明确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了解调整产业结构的意义;认识开展综合利用的意义。
7.理解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意义。
六、 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七、 试卷难度
容易题,即难度值在0.8以上,约占80%;中等题,即难度值在0.5—0.8,约占10%;稍难题,即难度值在0.4—0.5,约占10%;试卷的整卷难度为0.85左右。(注:难度值以通过率计算)
八、 试卷结构
1.试卷的题型及占分比例:题型分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其中,单项选择题占40分,非选择题占60分。
2.试卷总题量:46题至50题。
3.考试内容分布及占分比例:自然地理约占50%;人文地理约占50%。
九、 试题示例
单项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发生在太阳色球层的是( )
A.黑子 B.耀斑 C.日冕 D.极光
说明:本题的目标要求是识记。
2.影响陆地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土壤
说明:本题的目标要求是理解。
3.右图显示黄油的制造过程,该工厂最
好设在( )
A.乳牛场附近 B.城市郊区
C.沿海地区 D.动力基地
说明:本题的目标要求是应用。
综合题
1.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A ,B ,
C ,D 。
⑵A、B、C、D四个环节中,人类施加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⑶按埋藏条件分,图中所示的地下水属于 。
⑷若图示区域地表森林被破坏,则甲河的含沙量将 。
说明:⑴小题的目标要求是识记,⑵、⑶、⑷小题的目标要求是理解。
2.读“我国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⑴影响A处的天气系统是 ,
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A处的天气特点是
。
⑵B处风向是 。
⑶此时C处在 (冷、暖)气团控制下,天气特点是 。
⑷C、D两地中,天气即将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
说明:⑴小题的目标要求是识记。⑵、⑶小题的目标要求是理解。⑷小题的目标要求是应用。
附: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B 2. C 3. A
综合题:1. ⑴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蒸发
⑵地表径流
⑶潜水
⑷增大
2. ⑴高气压 晴朗
⑵西北(偏北)
⑶暖 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⑷C地